近期,国家文物局组织“文物保护看基层”主题宣传活动,记者来到东北三省,感受当地红色遗址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新气象。
九十三年前,这里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侵驻东北的日本军队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就此开始;
七十四年前,这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的起点,把侵略者的图谋扼杀在三八线,捍卫了“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用意志和生命,将东北大地的黑暗长夜驱散,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上铸就了永不褪色的丰碑。我们怀着至高的崇敬和无限的缅怀,踏访这片红色的土地,记述这些英魂的守护者。
林海雪原里的根据地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支武装力量在山谷密林中隐蔽、作战,逐渐发展壮大。
距离吉林省磐石市区西侧20公里的山区里,掩藏着东北抗联诞生与成长的摇篮——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2021年以来,考古人员开始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在荒无人烟的山区里寻找遗址点、查探遗址分布范围绝非易事。东北山区的气候特点导致调查窗口期短,集中在秋冬、春初等时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队员野外作业时,需要在山间“之”字形折返前进,一天下来,冲锋衣里的内衫能湿透好几次,平均每年“报废”一双专业徒步鞋。调查路上,遭遇蛇虫鼠蚁是家常便饭,偶然出没的野狗、野猪更是惊险非常。十月底的东北山区里,气温已经到达个位数。天天栉风沐雨,不少队员手上、耳朵上早早生了冻疮,打点、记录的工作却未曾耽误分毫。雪季来临后,摔跤、误车等等意外状况屡见不鲜,每走到下一个调查点,队员鞋底的泥巴都已厚如轮胎。
队员们咬牙坚持,克服重重困难,探明遗址分布范围32平方千米,3300多处遗址点。面对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队员李宁宁说:“这些辛苦比起抗联战士们并不算什么。我们以此激励自己,秉持着最大的工作热情,守住人身安全、文物安全底线,做好文物调查的基础工作。”
作为第一个运用考古学方法和手段发掘的抗联遗址,红石砬子破解了东北抗联“有史无迹”的难题,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实物见证,意义重大。但红石砬子地区位于交通不便的密林中,遗迹又以土遗址为主,部分为土石混筑,展示难度大,汛期保护难度更大。一方面,林区有发生山洪、泥石流的风险,山路也容易被破坏,雨停后都要组织人力进行修路垫道。遭遇特大暴雨时,地窨子等坑穴状遗迹积水严重,为了保障文物安全,队员们还要对遗迹进行保护性加固、回填,同时联合吉林大学采用生物科技手段开展山林地区土遗址试验性保护课题,边试验边保护边推广。为了提升遗址展示水平,在做好调查、发掘等本职工作之余,队员们手写标语、自学建模、自学设计软件,克服了很多技术难题,修炼出一身“十八般武艺”。
吉林大学文保团队开展遗迹试验保护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吹扫发掘区落叶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据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考古队领队孟庆旭介绍,为了更好地发挥好遗址的党史教育和社会教育作用,除了利用MR技术提升遗址展示水平,团队还积极组织考古进校园、举办流动展览,制作各类宣传片、举行培训讲座等,将发掘成果转化成为大众想看、爱看、随时可看的抗联文化活动。
考古作业区条件有限,如何保护好以铁制器为主的出土文物,也是一大难题。去年9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磐石市博物馆携手共建红石砬子遗址考古工作站。发掘出土的铁制文物在这里进行记录、测量、机械除锈、烘干、封存等流程,获得及时的临时保护处理。同时,工作站设计为半开放状态,发挥公众宣传和展示作用。两单位积极搭建抗联文物保护技术平台,强化展示利用,全面建立以考古为支撑的抗联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体系。
血与火中的“黑匣子”
去年冬天,哈尔滨掀起了一场火爆全国的“冰雪旅游”热潮。有一处与其他热闹喧腾的打卡点全然不同,冰天雪地里更显肃穆。这就是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陈列馆的外观酷似一个从半空中坠入地面的巨大黑色四方体,让人联想到飞机的“黑匣子”;黑底白字的碑刻馆名,肃穆寂然。70天冰雪季累计接待参观者110万人次,冰雪季结束后的四个月里,日均接待量过6000人次。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曾经沉寂在“黑土地”上的“黑匣子”,也成功获评全国一级博物馆。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李瑞/摄
如今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除了外观看上去有些陈旧,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翻开史书,赫然可见这里就是以七三一部队为大本营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人体实验、细菌武器研制和实施细菌战的犯罪场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细菌战遗址群。
2014年5月至2017年11月,为了进一步揭露日本战败前七三一部队刻意毁灭的罪证,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四方楼)、锅炉房、地下回水池、焚尸炉、瓦斯实验室、瓦斯储藏室、结核菌实验室、兵器班、航空班以及细菌弹壳制造厂等10处遗址进行了连续、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33000余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1000余件,获得了七三一部队核心场所“四方楼”的形式与格局、尺寸数据,揭露爆破穴点和焚烧灰坑,这是日本侵略者毁灭罪行的直接证据。
还原历史、充实展陈,文博工作者责无旁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列馆工作人员就着手采访劳工幸存者,收集数千件文物档案史料。后来,在馆长金成民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团队坚持跨国取证20余年,曾被刻意掩埋的罪行,有了更多的物证、人证。如今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有遗址出土罪证文物,还有8000页美国解密的七三一部队细菌人体实验报告及调查报告,423小时对七三一部队原队员取证影像资料,1567份被实验者“特别移送”档案,136位劳工的证言,1615页十六名战犯庭审笔录和悔罪自供书,3497名七三一部队人员档案……陈列馆工作人员铢积寸累,把散落在历史灰尘中的碎片拼合,将侵华日军的昭昭罪行公之于世。“不断取证、举证的过程,也是让世界铭记这段历史、珍爱当下和平的过程。”金成民说。
锅炉房遗址 李瑞/摄
陈列馆内铁证如山的展陈内容和遗址区触目惊心的建筑残骸,构成了以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和细菌战为主线,以日本细菌战军事战略、特别移送、毁证与逃脱、细菌战贻害为辅线的实证日本细菌战罪行的闭环罪证链条,全景式地展示了日本进行细菌战是整个国家自上而下,有预谋、有组织、有规模、成体系的国家犯罪的史实。敌人之狠辣、同胞之血泪、家国之危亡,震颤着每个参观者的心弦。
新馆通往旧址的通道是一条漫长漆黑的地下涵洞,两侧墙壁上镌刻着战犯口供、笔供和细菌战受害者家属的口述证言。一步步向上,路的尽头光明灿烂。“直到历史课本中的东西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我才知道自己灵魂中缺少的是一往无前的赤诚和坚定不移的希望。”一位参观完陈列馆和旧址的观众说。
保家卫国的出征地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第一个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馆舍坐落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从山下仰望,无垠蓝天和苍松翠柏守护着白色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格外神圣庄严。
2020年9月,历时5年多改扩建工程,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新开放。改扩建后的纪念馆面积扩大了将近4倍,展品从700余件增加至1600余件,基本陈列“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展荣获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2023年初,由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空军航空博物馆共同建设的志愿军空军专题馆也正式亮相。
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厅 李瑞/摄
近年来,抗美援朝纪念馆强化“学术立馆”理念,以学术研究及成果转化打造纪念馆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项目《志愿军老战士口述资料整理与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参与全国性重大项目图书编写工作。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介绍,早在2010年,纪念馆就成立了抗美援朝遗址遗迹考察组,围绕志愿军老战士进行资料搜集、寻找线索,积累了大量有关抗美援朝遗址的线索和资料。
而今,大多数志愿军老战士已经年过耄耋,为了与时间抢时间,纪念馆同步加紧了抗美援朝口述史抢救性挖掘整理工作的步伐。2019年,抗美援朝纪念馆参与到《铭记》系列纪录片制作工作当中,5年间,创作团队辗转18个省(区),行程逾20万公里,采访志愿军老战士、英雄模范600多人,形成了重要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资料库。创作推出《铭记》系列纪录片,已制作播出200多集,出版了《铭记: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第一册,收录了70余位志愿军老战士的口述历史资料。
今年是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获丰硕的一年。5月份,入选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6月份,参与制作的《抗美援朝文物故事》系列短视频入选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以馆藏珍贵文物为切入点,通过亲历者讲述文物背后故事,再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文物故事》系列短视频
自英华山麓东行两公里,就是志愿军启程远征、横渡鸭绿江的断桥遗址。在桥上放步缓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伴着江水滔滔萦绕耳边。不禁遥想,志愿军过桥时,是否也曾深情地回望祖国的土地,再把眼泪擦去,义无反顾地投身硝烟弥漫的战场?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新时期东北地区革命文物工作正处于乘势而上、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挖掘好革命宝藏,建设好“红色堡垒”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星罗棋布在东北大地上的革命遗址、红色场馆和其中承载的革命文化,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革命文物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中,汇聚成最坚强的时代脊梁。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