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明代的红绿彩碗、青花八仙人物罐、珐华彩罐,这几件文物都来自大约1500米深的南海海底沉船。2023年开始,中国水下联合考古队对南海西北陆坡两艘沉船进行连续三次考古调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00多件文物被打捞出水,件件都令人惊艳。国庆期间,这批南海出水文物首次展出。那么这些已经沉睡多年的宝贝是怎么从那么深的水下被打捞上来的?出水后又是怎么进行保护的呢?
这个国庆假期,位于琼海市潭门镇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门前,日日排起长队。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探宝”,成为很多游客的选择。2024年9月27日,恰逢国庆节前,“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开幕,这是中国考古人献给共和国75岁生日的最好礼物。这些出水文物,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邓启江:“这些水下文物,对于实证我们国家最早发现、最早利用、最早开发南海的历史史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些南海水下文物对于丰富‘一带一路’倡议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2024年6月,在第三次南海西北陆坡深海考古结束之际,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决定尽快让这批文物向公众亮相,展览定名为“深蓝宝藏”。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我们给自己设定今年10月1日前做深海考古展,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特展,时间非常紧张,真正准备的时间大概只有4个月时间。”
在水下考古流程中,一件文物出水之后,往往需要经历清理、脱硫、脱盐、缓蚀、封护、分析、建档、学术论证等严格流程,在刚刚结束发掘后,仅仅用4个月时间展示考古成果,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尝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所有人的全力以赴。距离展览开幕不到一天时间,所有的展品都要摆放到位。在一个不足900平米的展示空间,共有400余件文物展示,它们来自于两艘隐入深海的古老沉船,在沉睡500多年后得以再现世间。青花八仙人物罐是这次展览文物中最特殊的一件。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成员李剑:“青花罐是我们整个正式考古挖掘以后提取的第一件文物。”
2022年,在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科考活动中,两艘沉船被偶然发现。
2023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对南海西北陆坡两艘沉船进行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深远海的重要一步。在2018年之前,中国的水下考古所做的项目基本上全部局限于近海、浅海。
直至2017年12月1日,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横空出世。历经8年攻关,研发团队先后突破了钛合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这件大国重器成为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重要里程碑,也让中国水下考古转向深海成为可能。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宋建忠:“它的下潜深度可以到4500米,基本满足南海所有区域,所以它是最常规的在南海,我们才1500米左右,对‘深海勇士’号来说毫无问题。”
2023年5月23日,由两名资深潜航员操作,宋建忠乘坐“深海勇士”号,第一次到达一号沉船遗址。透过“深海勇士”号回传到考察船上的画面,所有考古队员都见证了这个震撼场面。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副领队张凝灏:“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就觉得是想象不到,这条船不仅是中国水下考古的发现,也是世界级的重大发现,因为这个船的体量、文物数量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等,都是其他任何一处沉船所不能比的。”
按照考古人员的保守估计,这些沉睡的海底遗珍,数量不少于10万件。潜水器内,考古人员指认需要提取的文物,潜水器外,两条机械臂尾端连着的机械手,一只是金属制成,另一只为了此次任务专门套上了柔软的橡胶用来“握住”文物,避免金属直接触碰文物表面。青花八仙人物罐就是第一件被提取的文物。
李剑:“最初在海底看到这件瓷器的时候,海底下光一打,整个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作为水下考古队员,李剑有幸见证了这件文物出水时刻。
李剑:“对我来说非常激动,从它的发现到它的提取到它的保护修复,包括它的上展,我全程参与,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幸福。”
在距离一号沉船遗址12海里的地方,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其中,核心区南北长约21米、东西最宽约8米,遗物以原木为主。经中国林科院木材所鉴定,这些原木是产于东南亚一带的乌木。
宋建忠:“一号船是出去的我们的瓷器,二号船是回来的东南亚的乌木,恰恰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双向贸易的程度,也是双向的证据。”
深海考古解密沉没于水下的历史。500多年前,有两艘大船先后行驶在中国南海西北陆坡附近,前后沉没在了1500米深的海底。500多年的时光,遇难者的遗骨甚至包括船板等有机物早已没有任何的痕迹,只留下满船的文物供后人参详。
迄今为止,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共出水文物928件。明代珐华彩罐是其中“颜值担当”。
李剑:“这是一件观赏价值非常高的文物,同时它也展现了明代中期珐华彩制作工艺高峰的体现。”
珐华彩工艺,起始于元代,兴盛于明中期,由于工艺日渐衰落,存世数量十分稀少。这次“深蓝宝藏”特展,将会展示出水的14件珐华彩器中的13件。更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在出水之后,罐体内还叠放着层层叠叠的白釉小杯。
李剑:“我们对它进行CT扫描,看清楚了里面小杯层状排布的细节,然后我们再把里面的小杯清理出来。”
在清理的过程中,竟然意外地揭开了这次深海考古的最大谜题。从第一件文物出水,专家们基本判断其年代应为明代中期。可是,由于出水文物都不具年款,因此无法精准断代。直至在清理过程中,从一件瓷罐腹中发现了这件红绿彩碗。碗内底部绘有红绿彩绘仙人醉酒图,外腹部有红绿彩绘婴戏纹,最重要的是碗外底以红彩双方框写着的“丙寅年造”,它为解开沉船年代谜团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件出水瓷器中唯一一件带有年款的文物,证实了一号沉船属于明代正德时期。
留给展览的准备时间只有不足4个月。可是,部分刚刚出水的文物清理与保护工作却必须按部就班。
李剑:“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清洗和脱盐,因为海洋出水陶瓷器在海水中浸泡的时间比较久,刚出水的时候如果不尽快进行脱盐,陶瓷孔隙里面的氯离子就会随着温度湿度的变化而不断结晶、溶解,再次结晶,会把釉面顶破,造成釉面脱落,甚至胎体酥解。”
这项本该在实验室完成的保护流程,成为了“深蓝宝藏”特展的最大特点。在展厅中,专门设计的两座脱盐池成为观众观察文物保护工作的窗口。
辛礼学:“我们把一部分正在保护的文物也拿到了现场,在现场进行脱盐展示,包括一些修复展示,让大家能够充分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出水文物要经历过哪些历程才可以走进展厅。”
由于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后续还有挖掘、调查、文物修复等工作。此次展览将采取动态更新的形式,根据深海考古新成果,不定期更新内容与上展文物。“深蓝宝藏”特展,不仅在展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深海考古发现,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探索人类文明互鉴的窗口。
从无到有,从浅海到深海。历经30多年的艰辛探索,今天的中国水下考古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从这批文物的出水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水下考古不仅考验着考古学家的本领,也是对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检验。而随着南海诸岛水下考古的持续开展,“华光礁一号”“珊瑚岛一号”等重要沉船遗址以及这一次南海西北陆坡沉船相继被发掘,一批批“深蓝宝藏”浮出水面,也实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悠久历史。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