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7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候鸟”人才工作站揭牌仪式暨“候鸟”人才座谈会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举行,众多顶级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海南省历史文化与博物馆事业大发展的热烈探讨。与会专家对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表示充分认可,并一致认为“候鸟”人才工作站的建立将为专家学者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优质平台,将成为海南文博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本次座谈会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候鸟”人才工作站的首次座谈会,会议邀请到了工作站36位首批专家中的15位专家代表,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全球疫情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海南特色‘候鸟’人才工作模式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候鸟’人才工作站的发展目标及路径”等主题,做了精彩发言和热烈讨论,为促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发展和推进海南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会议由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工作站常务副站长辛礼学主持,工作站站长王巍率先发言。王巍首先回顾了因研究南岛语族起源问题而与海南结缘的十年文物考古工作。在这十年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海南与东南沿海史前文化发展之联系,意识到南岛语族从我国东南沿海到海南、再扩散至海外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也见证了海南的博物馆建设与文博事业发展。王巍对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取得的成绩和作为对外展示我国文化的平台窗口作用表示认可。最后对“候鸟”人才工作站的建设表示大力支持,并提出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平台依托,工作站不仅要聚集文博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更要聚集来到海南的各界人才共同对海南的文化、科技、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候鸟”人才工作站站长王巍
郭大顺、孙英民、李超荣就海南文化与自然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等问题上作了发言。郭大顺认为,同时具有优越地理环境与丰富而独特人文资源的海南,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中仍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在面临现代化快速发展对人文资源的大幅影响等问题上,如何将现代化发展与原生态的人文资源结合并利用起来将是个大课题;如何将海南丰富的热带雨林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发挥双遗产优势也将对海南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孙英民指出,将众专家智慧与海南自身文化资源结合后再予以深入发掘,必将大有所为。李超荣则为各位专家介绍了昌江史前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郭大顺
孙英民
李超荣
在藏品修复与研究方面,杨晓邬、蒋道银、李奇、张友来作了发言。各专家均认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出水古陶瓷的修复和保护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填补相关空白的重要意义,并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文物修复的工作经历、经验提出,文物修复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也需要传承和发展,所以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要尽早开始培养年轻人,也要加快促成相关合作和成果产出。
杨晓邬
蒋道银
李奇
张友来
在博物馆研究与交流方面,王军、史吉祥、陈光根据各自多年工作经历经验,从博物馆研究、临时展览、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建议。张西平、任大援则从历史文化研究范畴,谈到欧美汉学研究视角中的海南岛地图,论述了海南岛在世界历史文化呈现中的重要意义。
王军
史吉祥
陈光
张西平
任大援
文化创意与商业运营专家陈美燕提出博物馆知识产权确权与授权运用问题,并提出以授权合作的机制参与海南各地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消费。多年从事虚拟现实研究的罗训则谈及了反映南海生物多样性或难以直接观察领域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工作,以及在文物保护实际操作中难以操作或具有多种可能性时,数字计算工作的应用空间与前景。与会专家还提出开发南海水下考古体验项目,建设世界海洋博物馆数据库、人类海洋文化与文明的数据库等设想与建议。
陈美燕
罗训
“候鸟”人才工作站常务副站长辛礼学最后做总结发言,认为各位专家提出的建议极具启发性,既对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各方面建设与发展提出实际指导意见,同时也开阔了视野,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工作高度与站位。他表示,工作站将努力做好桥梁平台和保障服务,尽心竭力地将专家的智慧发挥出来,共同为海南的历史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馆长、工作站常务副站长辛礼学
文字编辑 | 方园
摄影摄像 | 符丹妮、符春晓、李婧瑜
排版编辑 | 李婧瑜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您是第 位访客